东北地区新玉米收购旺季即将到来,这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的首次玉米收购——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展如何?怎样让改革既能引导市场又能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27日,国家粮食局、中央农办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破解产销矛盾: 收储制度改革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从2003年的8164亿斤增加到2015年的12429亿斤,实现连续12年增产。去年,全国玉米产量接近4500亿斤,其中东北四省区玉米产量在2000亿斤以上。 2007年以来,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粮食供需形势的发展变化,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也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玉米产销矛盾较为突出。 “在过去的玉米收储中,玉米收购价格提高,收购量逐年递增,库存不断积累。玉米收购主体单一,不利于培育多元市场收购主体,玉米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中央农办一局副处长李文明介绍,由于国内粮价高企,玉米及其替代品大规模进口,加剧了粮食供需阶段性、结构性矛盾。同时,下游加工转化企业成本上升,普遍经营困难、开工不足,“链头不活,全链打结”,难以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不仅事关当前,而且影响深远。”李文明指出,实行市场定价,不仅有利于引导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东北玉米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而且有利于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调动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增加玉米加工转化的规模,进一步推动玉米产业链上下游健康协调发展。从长远看,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下游养殖业和粮食加工业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增收。 市场运行平稳: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展顺利 为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今年3月下旬,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司长周冠华介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将实现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不再由中储粮总公司作为执行主体组织临时收储,而是由多元市场主体随行就市收购农民出售的玉米;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保持东北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从目前来看,前期市场价格基本符合各方面预期,玉米加工企业入市意愿明显增强,购销比较活跃。”周冠华介绍,总体看,当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各项政策措施推进顺利。 防止出现卖粮难: 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即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而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专家指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最终目的在于恢复市场定价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要想让市场定价,价格就必须由市场形成;要想形成市场,就要有足够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把多元市场主体激活,成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卢景波介绍,在未来改革中,东北四省区将进一步强化产销衔接,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提前安排收购仓容,指导农民均衡售粮,积极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切实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部副总经理李楠表示,农业发展银行将根据玉米收购贷款需求,对中央大型粮食企业、地方国有及其控股企业,以及信用状况好、产品有销路、符合贷款条件的购销贸易和加工企业,积极给予支持。 “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将积极为市场化粮食收购主体提供信贷支持,确保市场化条件下东北地区玉米收购贷款需要。同时,探索建立贷款资金供应和风险防范新机制,提高粮食企业抗风险能力。”卢景波说。(记者 李慧) |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术业有专攻!有用,就是硬道理!与其跟“草根”零碎学习,事倍功半,可能走错路、弯路,职业“天花板”就是“草根”;不如跟我国杰出财会实务名家贺志东教授团队系统、深入、高效学实务真本领 |
第一财税微信(服务号) | 第一财税微信(订阅号) | 高收入高净值人群财税俱乐部(服务号) | 企业老板财税俱乐部微信(订阅号) | 小企业老板财税俱乐部微信(订阅号) |
|
|
|
|
|
成为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年度会员,超越时空在线学习、随用随查,从此轻松搞掂一切财税事宜! 小投入大回报!特别推荐:税务会员 普通会员 金卡会员 钻石会员 更多... |
![]() 申购指南 |
|
|
|
|
|
![]() ![]() 关于我们 - 会员业务 - 单项业务 - 收费标准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市场部咨询电话:400-068-1291) 知识经济时代,全国财税人员全员学习、终生学习、在线学习平台,著名品牌、历史悠久的特大型财税行业垂直网站 全国级企业集团——智董集团旗下产业 Copyright © Since 1995 www.ta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粤ICP备202103128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备案: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4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