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审计署发布2010年第7号、第8号、第9号公告,分别公布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08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8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08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2009年3月至7月,审计署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总行及8家分支机构2008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近年来,农发行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储计划及政策,及时保障粮棉油收购的信贷资金供应。2008年,农发行按照国家粮棉油储备计划,积极提供信贷支持,累计发放粮棉油储备贷款1095亿元,食糖、肉类等储备贷款325.6亿元;累计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3948.3亿元,支持收购粮油4077.9亿斤,收购棉花9906.6万担,促进了粮食生产及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 (二)加大对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据统计,2006年至2008年,农发行发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综合性开发贷款等商业性涉农贷款的余额和比重逐年增加,年均增长近23%,对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不断完善内控管理机制,逐步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近年来,农发行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先后制定了信贷管理、风险管理、资金和财务管理、审计监察等多项内控制度;同时积极开展信贷资产质量、财务及经营绩效真实性等专项监督检查,促进各级分支机构规范经营、加强管理。 (四)资产质量逐年改善,负债结构不断优化。农发行在强化信贷风险防控的同时,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清收和核销力度,2008年,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2.49个百分点;发行金融债券2815.6亿元,同比增加314.4亿元,自主筹资能力不断提高;实现经营利润204.1亿元,同比增长37%,经营业绩逐年提高。 审计也发现,农发行在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在一些分支机构仍时有发生。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在对农发行总行及8家分支机构的审计中查出以下主要问题: (一)违规经营问题93.84亿元。 1.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分支机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工作失职导致粮棉油收购贷款资金被骗取或挪用52.99亿元。如2006年4月至2007年6月,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支行在已取得该市第三粮库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情况下,仍依据企业伪造的财务报表将其信用等级高评为AA级,并据此向该粮库提供2.85亿元粮食收购贷款,被其用于期货投机等活动,最终造成8236万元贷款损失。 2.吉林、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分支机构向不符合贷款主体资格或贷款条件的企业违规发放贷款24.93亿元。如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安徽省黄山市分行在明知当地城建项目已于2008年4月全部完工的情况下,仍以该项目名义发放贷款2.48亿元,被用于当地开发区其他道路建设及征地补偿等支出。 3.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分支机构以涉农贷款名义违规向城市道路、土地整理等非农领域及项目发放贷款14.49亿元。如2008年2月至9月,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支行发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6亿元,被用于省级公路建设。 此外,辽宁、安徽等地分支机构还存在违规审批办理呆账核销1.43亿元和财务不实243.83万元等问题。 (二)经营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业务存在风险。 1.部分分支机构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经营管理较为混乱。有的分支机构贷前调查不严,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企业提供的明显虚假资料;有的分支机构未按收购进度放款以及对售粮回款监督不严,特别是对贷款资金大额提现或频繁划转等异常情况未采取有效管控措施,“购贷销还”等信贷制度流于形式。安徽、湖北等地一些分支机构对政策性贷款所对应的库存粮食核对监督不够到位,未能及时发现个别中储粮直属库和代收储企业擅自动用储备粮用于生产加工、粮食质量恶化等造成贷款风险的问题。 2.部分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放的商业性贷款存在风险。一是向开工手续不全、配套资本金不到位的建设项目发放贷款。如河南省巩义市支行2008年在相关项目审批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下,向当地政府融资平台发放河流综合治理项目贷款6.07亿元,其中1.7亿元被挪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及支付其他项目工程款等。二是有些政府融资平台采取弄虚作假方式套取贷款。如2007年至2008年,5户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使用虚假合同和假发票从重庆市分行套取11.72亿元贷款。 3.信贷业务基础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一是授信环节基础工作较薄弱,对集团客户综合授信制度执行不到位。一些企业利用农发行各地区和部门间在授信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跨地区、跨银行多头开户进行骗贷活动。二是客户信用评级工作落实不够到位。一些分支机构客户信用评级工作流于形式,甚至依据企业虚假资料进行信用评级后发放贷款。三是部分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真实。如2009年4月,长沙巴黎诗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因挪用棉花收购贷款投资房地产导致1.22亿元贷款无法归还,湖南省分行采取违规办理贷款展期手续等方式来掩盖上述不良贷款。 (三)涉嫌违法犯罪案件和严重违规问题有19件。 本次审计发现19件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和严重违规问题,主要为外部人员利用农发行管理上的漏洞,弄虚作假恶意骗贷,或与农发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侵占粮食收购资金。如,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辽宁富虹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李志富等人采取虚构粮食收购业务和商业贿赂等手段,骗取农发行贷款4.79亿元挪作他用;2006年9月至2008年5月,吉林省四平九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控制人李树岩、李树君两兄弟伙同当地农发行部分工作人员,采取编造虚假财务资料及收粮凭证等手段,骗取农发行2.66亿元贷款,部分资金被用于境外赌博挥霍等;2007年4月至8月,河南鞋城皮革(集团)总公司法定代表人崔明杰等人采取虚假评估和重复抵押等手法,从当地农发行骗取贷款1亿元。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对审计发现的违规经营、贷款风险及信贷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已移送银监会等部门处理;对违反财务收支法规的问题依法作出处理,并责成农发行调整有关会计账目;对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和严重违规问题,已移交司法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 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审计署建议:农发行应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始终将做好粮棉油储备和收购等政策性信贷业务放在首位,并积极承担政府主导的农业农村金融业务;审慎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管理,防止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确保商业性信贷业务平稳、有序和健康发展;不断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切实强化风险管理。 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农发行高度重视这次审计,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扎实推进各项整改工作: 1.及时部署整改落实措施。截至2009年11月底,已整改金额为83.38亿元,占全部违规问题金额的88.85%。 2.强化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贷款风险和损失。目前,审计发现的19件涉嫌违法犯罪案件涉及的资金61亿元,有12件已收回贷款7.03亿元;7件已落实有效资产保全,金额为38.67亿元;还在全行范围内对照14个重点环节和63个重点风险点进行了案件排查工作。此外,19件涉嫌违法犯罪案件,有关部门正依法立案查处。其中,法院已开庭审理5件,检察机关正审查起诉4件,公安及纪检监察部门正在查处10件。 3.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截至2009年11月底,已处理责任人383人次,其中党纪政纪处分51人,免职或停职31人,经济处罚301人次。 4.整章建制,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农发行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入手,及时查找原因,先后出台了10多项加强和完善贷款业务管理的制度措施,同时结合基层行改革和队伍建设,强化内部审计和监督工作,增强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2009年,审计署对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业银行)总行及11家分支机构2008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审计情况表明,近年来,农业银行按照国务院关于“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一)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2008年,农业银行按股改方案要求,通过资产剥离和财务重组,完成了股份公司的组建;按照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模式,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机制和理念,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明确了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 (二)创新金融服务,落实服务“三农”股改目标。 农业银行认真落实服务“三农”的股改目标,不断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突破口,实行“条线管理、单元经营、重心下沉、独立核算”的运作模式。 (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2008年,农业银行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初步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组织多层次检查队伍,加大对重点地区分支机构违规操作和案件的专项治理力度,违规经营和案件高发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四)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经营效益有较大提高。 2008年,农业银行通过财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剥离,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有了较大改善。截至2008年末,资产总额为70 124.41亿元,其中贷款总额31 001.59亿元。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了双降,不良贷款额从8161亿元降至1340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3.64%降至4.32%,拨备覆盖率从7.16%提高到63.53%;实现净利润516亿元,同比增加18.9%,总资产回报率从0.81%上升至0.84%,资本充足率从-17.84%提高到9.41%。 审计也发现,农业银行一些分支机构仍然存在违规经营问题,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还存在薄弱环节。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在对农业银行总行及11家分支行审计中查出以下主要问题: (一)违规经营问题105.53亿元。 一是违规发放各类贷款47.97亿元,主要是向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贷款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违规开立保函、发放无指定用途贷款以及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等,涉及北京、河北、辽宁、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四川、大连等9家分行。如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辽宁省朝阳市凌源支行向被列入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名单的一家钢铁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2.2亿元。 二是违规签发无贸易背景的承兑汇票和办理贴现48.28亿元,涉及北京、安徽、河南、湖北等9家分行。如2009年2月,安徽省阜阳市腾达支行为完成内部考核任务,主动与不具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资格的南京巨欧贸易有限公司联系办理票据贴现1.94亿元,贴现所用增值税发票复印件系伪造。 三是违规办理存款、结算业务5.96亿元。如2007年底,黑龙江省黑河分行个别职工将其个人结算账户违规提供给客户办理转款业务5.57亿元。 四是违反财务收支法规问题3.32亿元,涉及黑龙江、河南、湖北等9家分支机构,主要是少计营业外收入、账外固定资产和私设“小金库”等。 (二)经营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业务存在风险。 一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审计抽查的230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有25亿元被地方政府用于抵顶扩大内需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或财政性支出等。 二是部分涉农贷款资金未直接用于“三农”。农业银行2008年发放的贷款中,有215亿元未直接用于“三农”。 三是基础管理和风险控制存在漏洞。如对账户和部分业务交易平台的交易缺乏监控;“惠农卡”存在滞留在代理人员处或由银行经办人员代为开卡的问题;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不到位,部分贷款资金流向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客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不足,2008年垫付利息支出和平盘损失10.7亿元。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对审计发现的违规经营、部分业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及风险等问题,移送银监会等部门处理;对违反财务收支法规的问题依法作出处理,并责成农业银行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审计发现的涉嫌违法犯罪的10件案件线索,已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审计署建议:农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加快实现战略转型步伐,不断提高竞争力和金融服务水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切实加强业务管理,在金融创新和拓展市场过程中,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努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加大支农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农业银行对本次审计查出的问题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将整改问题与合规文化建设、经营理念提升和推进商业化进程相结合,强化了内部控制和管理。截至2010年3月末,对审计报告中涉及的96项违规经营问题已整改90项,整改完成率为93.75%;收回违规发放的贷款16.74亿元,收回承兑汇票和贴现资金47.33亿元,调整会计账目金额1.56亿元,追回“小金库”资金78.67万元,处理账外资产3750万元。已处理责任人263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1人,处理处级干部11人,科级干部33人。未完成整改的事项正在积极整改中。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8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2009年2月至7月,审计署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2008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近年来,中信保配合国家外交、外贸战略,逐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创新保险产品,在促进外贸发展、保障出口、拓展保险服务功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逐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促进对外贸易发展。2006年至2008年,出口信用保险及相关担保业务承保金额从292.24亿美元增至489.64亿美元,有效保户从3220户增至4421户,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外贸出口。 (二)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在保障出口方面发挥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信保积极调整业务发展目标,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2009年上半年实现出口信用保险及相关的担保业务承保金额259.87亿美元,有效保户增至5996户,其中6月份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同比增长101.98%。 (三)努力推进创新产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中信保以信用保险为核心,先后推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贸易信用保险等新业务,为企业提供多项增值服务;拓展信用保险功能,为企业信用保险项下贸易提供融资便利。 (四)逐步完善内控制度,确保偿付能力。近年来,中信保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建立了国家风险管理等风险评估系统。2008年末和2009年一季度,该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远高于100%的法定最低要求。 审计也发现,中信保在经营中仍存在一些违规问题,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政策性职能发挥不够到位。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一)违规经营问题3.64亿元。 一是违规预赔、违规结转或退回保费收入、违规支付佣金等1519.91万元。如2003年10月,中信保在明知项目不属于保险责任的情况下,向投保人预赔154.4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287.65万元),由于担保措施未落实,预赔款面临损失。 二是少计保费收入、未经财政部批准购买固定资产、抵债资产未纳入账内管理、多列支出等34 864.21万元。如2007年至2008年,中信保将收到的保险费347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3 743.40万元)挂在“预收保费”科目,未计入“保费收入”科目。 (二)经营管理不规范,部分业务存在风险。 一是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业务经营不规范。主要是承保与保后监管不够到位,风险控制不完善,内部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和超范围承保问题。 二是部分业务存在风险。主要是内贸险业务行业风险集中度较高,资信收集渠道受限,信息掌握时效性不足,部分保单的投保目的偏向融资功能,对融资保单中的欺诈风险防范不够有力;融资担保业务由于存在风险关注不够、违反规定程序担保、保后管理不到位和资金监控难等问题,出现较大代偿;综合业务信息系统部分功能不够完善。 (三)履行政策性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出口承保金额占短期险承保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偏弱。二是落实国家产业和区域政策不够到位。2006年至2008年,中信保对铁合金等“两高一剩”产业的产品短期险承保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承保费率低于同期短期险平均承保费率。三是中长期险业务承保金额占承保总额的比重小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对服务业出口支持的规模偏小。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并下达了审计决定。对中信保履行政策性职能不够到位、业务经营中存在的违规问题以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移送财政部处理;对财务收支方面的违规问题,依法作出处理,并责成中信保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审计发现的1件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已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建议:中信保应进一步提高履行政策性职责的能力,规范业务经营和财务核算,提高商业化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 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中信保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并逐项加以整改。一是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规程。在审计期间,中信保出台制度47项,审计结束后又出台规章制度35项,另有19项规章制度正在制定之中。如,为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行业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营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和区域政策,下发了《关于加强机电产品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营销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为细化理赔业务操作细则,下发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理赔勘查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二是对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和风险控制要点进行了重新梳理,规范了业务流程,强化了内部管理,完善了业务风险控制措施。如,针对风险较大的内贸险业务,公司逐步调整行业风险集中度,对融资类保单业务的审核更加严格;对于融资担保业务,实行业务承保与风险评审及管控分离,新增担保项目全部落实严格的反担保措施。 |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术业有专攻!有用,就是硬道理!与其跟“草根”零碎学习,事倍功半,可能走错路、弯路,职业“天花板”就是“草根”;不如跟我国杰出财会实务名家贺志东教授团队系统、深入、高效学实务真本领 |
第一财税微信(服务号) | 第一财税微信(订阅号) | 高收入高净值人群财税俱乐部(服务号) | 企业老板财税俱乐部微信(订阅号) | 小企业老板财税俱乐部微信(订阅号) |
|
|
|
|
|
成为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年度会员,超越时空在线学习、随用随查,从此轻松搞掂一切财税事宜! 小投入大回报!特别推荐:税务会员 普通会员 金卡会员 钻石会员 更多... |
![]() 申购指南 |
|
|
|
|
|
![]() ![]() 关于我们 - 会员业务 - 单项业务 - 收费标准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市场部咨询电话:400-068-1291) 知识经济时代,全国财税人员全员学习、终生学习、在线学习平台,著名品牌、历史悠久的特大型财税行业垂直网站 全国级企业集团——智董集团旗下产业 Copyright © Since 1995 www.ta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粤ICP备202103128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备案: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4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