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教学既是一种枯燥的教学也是一种很赋有感染力、赋有创新的教学,针对学生来说是枯燥、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可是对我们老师来说可是充满着激情、主动传授知识的过程。如何培养把学生的被动变成主动、变成积极参与的教与学的过程,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财会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灵活引入,启迪思维 教学应遵循启发性原则,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因为思维的启迪是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起点。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的导入,能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积极开动脑筋,启迪思维,在财会专业课的新知识传授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对课题的引入,有意识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例如:“商业会计”教学中,在讲授“商品流转的售价核算”的“鲜活商品的核算”这一节时,可采用“趣味型”的引入方法,在结合“实例型”(利用该生在“好又多商贩”的实习)的引入,请她们自己讲述在实习中所看到的鲜活商品在经营过程中的特点,从而引导出采用 “进价金额核算法”核算,此刻点题,这样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极大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性,使学生一开课就精神饱满,思维活跃。 根据不同内容的课,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引入方法,如可以“提问式”、“实例式”、“复习式”“行为引导”等等,充分组织好每次课的教学导入,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兴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启迪思维。 二.财会教学中的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授课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接触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可能同时接纳,从而产生一种力求解决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例如:在学习编制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时,先让学生说出资产类账户的特性,即“应收账款”所属明细账户都是借方期末余额,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她们已有的知识解释资产类账户的期初、期末的余额通常都在借方。之后,让学生做“应收账款”所属明细账户有贷方期末余额的情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此题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困惑,悬而未决的疑难驱动学生从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唤起相关的旧知识——“应收账款”账户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债权,是一项资产,所以应列示资产下方;而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债务,是一项负债,应列示负债下方“预收账款”项目,从而解决问题。 所以,我认为一个问题情境的构成,应具备三个条件:(1)教师所展现的学习内容应是学生未知的;(2)这个未知的知识要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发生矛盾冲突,造成认识困惑;(3)新的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通过原有相关知识经验的改组,使新的知识同化,得以纳入原认知结构中,扩建成新的认知结构。 (一) 财会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可能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一定的条件,财会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可能性,是由财会专业知识的抽象性、教材编排的顺序性、学生思维的过渡性以及学生认知的可变性所决定的。 1、财会专业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过渡性 财会专业知识教学,一般先熟悉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然后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具体账务处理操作。财会专业理论知识是相当抽象的,而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又非常具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应用的操作,又从具体的实践应用到抽象理论依据,这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存在着差距与矛盾。但是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过渡的,学生的思维特征与财会专业教学特点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产生思维冲突和心理困惑成为可能。 2、教材编排顺序性与学生认知的可变性 财会专业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链条,每一个后继知识都是来源于以前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因此,当学生触及那些“源于已知又发展于已知的新东西”时,就往往不能由已知顺利地过渡到未知而产生矛盾冲突。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消化了的知识观念,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贮存在大脑中的,这种知识结构,也就是认知结构,它是以敝开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在面临一定问题情境时,通过积极回忆与检索,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识便会复活,衍生出一个个知识触角,去同化新知识,并接纳新知识,同时,原认知结构也随着新知的充实而不断调整、重组、扩展。这就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条件。 (二)财会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在财会教学中,要想巧妙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之中,我们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矛盾因素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推陈同新。当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可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孕育新知识,使学生在“温故”中知新,来激化认知冲突。 例如:在讲述收、付、转三种专用记账凭证的编制时,组织学生做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销售产品收到银行支票、报销差旅费退回预借款余额三笔经济业务。学生顺利完成了前面两道题,编制了付款凭证、收款凭证,做第三题时出现了既不能编收款凭证又不能编付款凭证的新情况,把他们带进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之中。 ?2、循序渐进。在把握了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我们可以把旧知识适当延伸,使学生的已知与延伸后的旧知“脱轨”,引出问题情境。 例如:讲解按借方科目设置的多栏式账簿中如(期间费用账簿、生产成本账簿)的登记时,我先让学生登记只涉及借方的经济业务,然后,再出示涉及贷方的经济业务的内容,在按借方科目设置的多栏式帐簿中没有贷方栏目,这时,学生原有贮备的登帐知识就不够用了,于是又充满了认知困惑。 3、观察比较。在财会教学中,注意观察知识的特殊点和应用规律,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疑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时,我先分析1—11月份该项目是根据“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两个账户期末余额计算分析填列,而12月份资产负债表此项目的填制,只根据“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帐户余额直接填列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样既记住了“利润分配、“本年利润”账户的特点,又进一步掌握了年终“利润分配”的具体账务处理操作规律。这样,就达到了加强学生记忆的目的。 4、逆道而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还可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设置悬念,引导思考,然后在学生疑惑的目光中,引出新的知识点,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在讲“坏帐准备”计提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购货单位购买商品但是货款尚欠情况下的会计分录,然后,突然问学生,购货单位没有还怎么办呢?让同学们去想去解决的办法,故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接着告诉学生解决办法——计提坏账准备金;此时又设疑问——怎么提取呢?然后分析具体计提办法;但是为什么要计提坏账准备金?质疑又起,分析计提原因是遵循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之后,学生恍然大悟;这样,一环套一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 我认为,财会专业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的理论知识解释一下,然后做几个例题,再让学生“照猫画虎”做几个练习,最后布置一些作业,而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探讨的一门艺术和技术,当我们教师与学生完全融入时,真的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设置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良好手段,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多向分析,主动思维 一般来说,我们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主动思维的培养,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参与意识,是影响学生主动思维的主要症结,它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多向对比分析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 例如在讲《财务会计》中“对外投资”的账务处理中,我们可以结合“长期负债”的帐务处理,站在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来进行账务处理的不同之处,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这样既综合了巩固知识,又可以多途径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发展问题的教学方法和对比分析法,在学生解答某一问题后,我们教师可以就对学生对所解出问题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给出发展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或者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思维,进而促使学生不自觉被动地变为自觉地主动,这样,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深厚。 四、设置陷阱,促进思维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存在一种陷阱,人一旦误入这个井,就很难自拨,但就教育意义来讲,其也有着积极作用的一面,这是因为,失落者必然知道失足于何处,一旦爬起来就会接受沉痛的教训,以后会更加谨慎,不再重蹈覆辙,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设置陷阱的意义正在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中的难点及学生解题中常出错的地方,可精心设计“失误情境”给学生以强刺激,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及掌握。 例如:在讲“存货的采购成本与发出成本”时,我出了这样一题:存货的期初结存数量5000千克,单价2.5元,本月购进存货10000千克,单价2.3元,采购时支付运杂费1600元,本月发出存货13800千克,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本题中购进的单价2.3元不是采购成本,这是诱人出错的“陷阱”,在学生做完该题时,不出所料,学生果然陷入“陷阱”,当学生陷入“陷阱”后,再由学生进行讨论,进而掌握外购存货入账的实际采购成本。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定经历了一系列的表情活动直到领悟的过程,通过设置这样陷阱,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谨慎性。 ?五、敢于质疑,深化思维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思维活动首先源于疑问,要是没有疑问,一个新问题就不可能被提出,而这个思维过程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疑,向教材质疑,对已有一些定论质疑,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争辩,在争辩中不断完善自我认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乃是发展学生思维,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讲“财经法规”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内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等违法行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形成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将根据偷税、漏税的额度采取不同的处罚力度。这时候,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不可以在掌握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合法地进行避税呢?通过这样的设置问题敢于质疑,使学生能大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深化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引进了新的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的求新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列举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情感教学 学习过程也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旦学生对老师感到很亲切,她们才敢于独立思考。我认为要做到“近、尊、爱”能有利的促进“财会情感教学”。 (一)? 近——亲近学生 人是有感情的。作为专业教师仅靠每周的几节课和学生接触太少,很难达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因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转变教风,由课堂接触学生变为生活中多接触学生;由在三尺讲台授课变为深入到学生中讲课。缩小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试想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每当提问,面带微笑“请回答!”每提问一个学生后总是客客气气的说一声“请坐下”,浓郁情味的话语则能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这样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尊——尊重学生 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须做到两个“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练习技能的主体,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向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至少达三分之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单纯灌输为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时让他们得到锻炼,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是尊重学生的幼稚。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思维方式不一样,对问题理解能力有差异,在练习或回答问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做出不能容忍的行为。其实这些学生的行为不是故意和老师过不去,扰乱课堂纪律。所以在某种的程度内可以给予宽容、谅解。同时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尽力指出他们极其细微的进步,使学生树立信心,看到自己还有闪光点,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 爱——热爱学生 我们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对教师的爱心感受越深,对教师也就越加信任,对教师的教导越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也很容易融入我们教师所上课的氛围中。只要我们教师真的对学生做到“近、尊、爱”,以情带情,以情引情,以情为情,就必然会带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我们的教学会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 |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术业有专攻!有用,就是硬道理!与其跟“草根”零碎学习,事倍功半,可能走错路、弯路,职业“天花板”就是“草根”;不如跟我国杰出财会实务名家贺志东教授团队系统、深入、高效学实务真本领 |
第一财税微信(服务号) | 第一财税微信(订阅号) | 高收入高净值人群财税俱乐部(服务号) | 企业老板财税俱乐部微信(订阅号) | 小企业老板财税俱乐部微信(订阅号) |
|
|
|
|
|
成为第一财税网(又名“智董网”)年度会员,超越时空在线学习、随用随查,从此轻松搞掂一切财税事宜! 小投入大回报!特别推荐:税务会员 普通会员 金卡会员 钻石会员 更多... |
![]() 申购指南 |
|
|
|
|
|
![]() ![]() 关于我们 - 会员业务 - 单项业务 - 收费标准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市场部咨询电话:400-068-1291) 知识经济时代,全国财税人员全员学习、终生学习、在线学习平台,著名品牌、历史悠久的特大型财税行业垂直网站 全国级企业集团——智董集团旗下产业 Copyright © Since 1995 www.ta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粤ICP备202103128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备案: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477号 |